2021 國家卓越建設獎-最佳環境文化類-卓越獎
2020 第八屆台灣景觀大獎-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-優質獎
新新公園座落於市民大道七段,為台北市東區門戶計畫範圍內之重要建設。面積約2.5公頃,是台北市第一座以濕地為主題設置的大型公園,公園以落實的雨水淨化後排放的規劃目標,藉由長水道及水生植物過濾的功能結合,挖溝填丘、著手地景營造,讓公園除了溼地生態景觀,還能兼顧民眾親近自然、享受休閒活動的機會。
公園對環境營造的中心構思-東北西南造丘成林,西北東西水間賞綠
新新公園原況一片平地,為了成就東區溼地公園的目的,先決須具備條件,一是地形起伏的綠樹植生溼地結構,二是源源不絕的水源供給與溼地涵養。
溼地結構:公園東北側近基隆河,為東北季風迎風面,本計畫填土造丘先以地形形塑微氣候基床,繼以大量之台北郊山適生樹種,植樹造林;公園西南臨未來鄰地商業開發勢必的高樓建築導向,亦以地形起伏、丘狀的林木基盤,成就公園西南的丘狀林區,其與東北郊山林相連繫,形成了公園兩丘對望,圍塑了場域的地形結構高點。公園西北東南則以谷線之姿,成為溼地流域的水道,水底黏土、礫石、水中植物,組成了最佳的生態過濾路徑。公園中央區塊,以最低地的設計,成就了全區的滯洪景觀大池,兼具水域調節微氣候與暴雨滯洪的最佳景觀設計方案,完成了水系以地形導流的溼地公園基盤。
溼地水源:如何引水維持溼地養成,是台北市區內需要面對的難題。公園座落的市民大道七段,近基隆河,恰位於台北市雨水下水道排放的下游。設計利用雨水下水道箱涵幹管的雨水,回抽至公園溼地流域的上游出水口,流經景觀過濾水道之後,匯集於中央大池,待滿於常水位時,再行排放至北市雨水下水道。對台北市東區的雨水排放,等於加了一道清水過濾的機制。雨水下水道流動的水源,是執行水循環機制再利用的絕佳示範。雨水,再度滋養了生生不息的綠意生命,水與綠的交織構圖成了環境自己會說話的溼地風貌。
溼地植生:溼地公園有水有綠的基盤,必須在選擇正確的植物配置計畫下,才能彰顯溼地的景觀風貌。植生的配置計畫有三大重點:
具季節性變化:四季的色彩永遠是植物受人青睞的主因,公園內喬木配置的原則,即是以常綠、落葉、開花的各自特性,彰顯各區位視覺吸睛的重點,亦是環境心理場域記憶。
具地方性(南港區)生長優勢:原生、適生喬木相互交替配置,呈現植物種類的多樣性,連帶促使生物生態的多樣性。
考量植生的最終生長高度作計畫性配置:嘗試控制公園綠化的最終樣貌,成就公園的環境設計美學。
又一章,都市夜晚舒適寧靜的浪漫享受
城市的公園屬於24小時可以駐足放鬆的地方。新新公園的燈光設計就是希望市民能夠在一個沒有安全顧慮,又能夠兼顧休閒、又能夠賞心悅目、又能夠散步健身、還能夠獨立學習的好地方。
生態關懷:低調不眩光、安靜不過度的貼地或高架式燈具,不影響人的眼睛、也不影響生物的棲息,是燈光設計中以生態環境為優先的重要考量。
步行點燈:以不超過20公分高的燈點,定距的佈設於公園主要步道。輕似燭光點亮人行的路徑,讓行走有清晰卻輕盈的指引。
點景投射:以高桿加可調角度的投射燈,選擇樹木主景或是需要被看見的空間投射,避免不適的眩光及不易維管的(踢壞)的基本問題。蓄意營造環境中的視覺焦點。
安全照明:以適當的庭園高燈、溫暖的色溫,環佈在四周環園的人行步道及水岸邊緣,確保基本的行路安心及安全。
業主
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
地點
台北市南港區
設計時間
2018.06~2018.09
施工時間
2018.11~2019.12